如何讓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入更多人的視野
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(以下簡稱“運動會”)近日在海南省三亞市落幕,6960名各族運動員參加了18項競賽項目和170個表演項目的比賽。一群來自民間的各民族“民”星選手在賽場上奮力拼搏,賽場下締結友情,讓這場群眾體育的盛會升華為一場民族團結的盛會。
“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是弘揚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、展現新時代各民族群眾體育蓬勃發展的重要平臺。”國家體育總局局長、組委會主席高志丹表示,要以體育賽事活動和健康生活方式增強各族群眾身心健康,并通過運動會的開展,深入挖掘、展示我國民族民間傳統體育的豐富內涵、時代價值,推動各項目在傳承中發展,在發展中創新,不斷煥發傳統體育新活力,“以體促健、以健促情、以情促融”。
從小家到大家
“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運動會,而非少數民族的運動會。”中央民族大學教授、民族學博士生導師韋曉康對中青報·中青網記者表示,運動會應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為軸心,鋪陳民族交往、交流、交融的畫卷,但在參賽人群、項目選擇、價值評判等方面,要尊重少數民族習慣,滿足“平等、團結、拼搏、奮進”的宗旨。
作為我國規格最高、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民族體育盛會,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從1953年在天津舉辦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演變而來。此后,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變革,2011年第九屆運動會,首次將金、銀、銅牌獲獎機制更改為一、二、三等獎的獎勵形式,“目的是擴大獎勵面,提高參與積極性,淡化金牌意識,強調團結精神”;2015年第十屆運動會,調整僅允許55個少數民族參賽的限制,放寬漢族參賽權限,在集體項目和表演項目中允許20%以內的漢族運動員參賽,“體現了中華民族一家親”;本屆運動會,除56個民族的運動員參加全部項目,香港、澳門首次正式組團參賽,臺灣有關方面繼續組團參賽,在國內綜合性體育賽事中首次實現全國各省(區、市)代表團大團圓。
在韋曉康看來,運動會有其自身的獨特性,規程的每次調整都在朝著“平等”“團結”而努力,而受益的正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及它們的傳承者、參與者。
“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種群眾性的體育活動,無論天賦、性別、年齡、民族、職業,只要喜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,積極參與民族傳統體育活動,均有機會代表本民族、本地域參賽。”韋曉康表示,區別于其他選拔高水平運動員參賽的大型賽會,運動會的參賽準入標準相對不高,這也使得很多老百姓得到了展示本民族風采、學習其他民族技藝的機會。
“我沒做農活,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,自己出來奮斗兩個月,就是為了參加這個比賽。”38歲的烏蘭圖雅打小喜歡搏克,練了20多年,本屆運動會是她參加過最高級別的賽事,“我公公、婆婆、丈夫都喜歡搏克,他們非常支持我”。
代表東道主海南隊參賽,烏蘭圖雅奪得民族式摔跤搏克項目女子團體一等獎,但在個人賽中無緣決賽,“帶著滿滿自信上場”的她和年輕選手勢均力敵,在比賽最后時刻,被對方抓住機會摔倒在地,“可惜最后還是讓機會溜走了”。她向中青報·中青網記者表示,自己不愿看決賽,卻忍不住用余光鎖住場上年輕人的表現,眼角有淚,心有不甘,“搏克是唯一允許女子參加的民族式摔跤項目,可女子的比賽沒有男子那么多,一年就幾次機會,我想把握住”。她注意到,場上已經涌現出不少新對手。
河北隊絆跤選手王小文把握住了機會,他是藏族,卻在回族式摔跤項目上拿到一等獎,“我原來練過國際跤,技術動作轉絆跤比較有優勢,只要找到自己適合的項目,努力堅持,都是在為民族傳統體育作貢獻,中華民族是一家”。
為了體現公平,運動會設項既有“南人善舟”的龍舟、獨竹漂,也有“北人善馬”的馬術;既有南方、西南的花炮、板鞋競速、高腳競速、陀螺,也有東北、西北的珍珠球、秋千、木球;既有單一民族藏族的押加,也有廣泛在各民族開展的摔跤、武術、射弩等項目。
韋曉康注意到,從本屆運動會的競賽結果看,不少項目一等獎的歸屬并非該項目的發源地。在競賽杠桿的激勵下,各項目的發展已經打破地域藩籬,呈現后繼有人、老將彌堅的局面。如盛行于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秋千,湖南隊連續多屆奪魁;發源于貴州的獨竹漂,廣西隊收獲頗豐;還有從廣西孕育出的花炮,在京桂交手了多屆比賽后,這次由北京隊取得勝利。
花炮是本屆運動會最后決出一等獎的比賽,廣西和北京兩隊強強對決,最終,北京隊以7∶3獲勝。兩隊風格迥異,廣西隊呈現出一種凝結于鄉土、根系相連的老牌強隊氣質,隊伍中有父子、叔侄、師生。北京隊中則有從橄欖球項目轉花炮多年的老將,以及各行各業的花炮愛好者,“隊里有我的學生,還有學生的學生”。執教北京花炮隊近30年的張炳剛向媒體表示,過去花炮全是南方人在打,北方的隊伍加入了以后發展得更豐富了,“我們跟廣西隊場上是對手,場下是朋友。大家共同研討技戰術,打法里都有彼此的影子,這項運動在南北交流中不斷創新”。
從傳承到創新
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各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、社會實踐中孕育產生的,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和地域特征。新中國成立后,被譽為民族文化“活化石”的傳統體育得到重視和保護,全國陸續挖掘整理的上千個傳統體育項目中,有700多個來自少數民族。
武漢體育學院中華體育精神研究院教授趙富學對中青報·中青網記者表示,當前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方式和途徑已趨向多元化,主要包括口傳身授與家族傳承、民俗節日慶典、社交媒體等現代傳播手段、教育培訓、產業融合發展、少數民族運動會等形式。而運動會就是保護、傳承和創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平臺。
從1953年舉辦首屆至今,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歷經71年,在比賽規模、參與廣度、項目多樣性等方面,都有了飛躍式的發展。項目數已經從最初的5個競賽項目擴展到18個競賽項目和170個表演項目。
“運動會用競賽項目和表演項目兩種參賽方式,將脫域、離場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重新吸納到大眾健身視域下。”韋曉康表示,表演項目起到挖掘、整理、保護各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目的,“為這些項目提供一個展示平臺,助力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,有的項目經過重新整理和修改,還可能成為競賽項目。”他介紹,珍珠球、獨竹漂、毽球等都是從表演項目逐步完善而來。
踢毽子在民間流傳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,20世紀80年代初,“羽毛球的場地、排球的規則、足球的技術”讓踢毽子搖身一變成為毽球運動,“當時在廠礦單位廣泛開展,逐漸推廣到學校”。75歲的廣西毽球隊領隊陸學仁從業已經40年,自1995年第五屆運動會首次將毽球列為競賽項目以來,每屆賽會,他都會帶隊參賽。在他看來,毽球在國內發展越來越好,甚至有望成為一項能推向世界的運動,“讓毽球持續發展,必須從中小學開始推廣,讓老師會踢、會教。此外,還要打通通往高校的升學道路,激勵年輕人參與傳統體育”。
趙富學表示,學校在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中確實扮演了關鍵角色,“可以說是當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的主力軍”。
一方面,為提高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后備人才數量,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、精神、內涵的科學研究,原國家教委在1997年將“民族傳統體育”設置為體育學二級學科,鼓勵各大高校開設民族民間體育課程,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挖掘、保護與傳承;另一方面,不少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訓練基地也設點在學校,既豐富了學校體育課程,又吸引年輕人加入傳承和發展民族體育文化的隊伍。
“我是苗族,家鄉就有獨竹漂,但以前很少了解這個項目。”重慶獨竹漂隊選手楊露表示,本屆運動會,重慶隊以西南大學獨竹漂隊為班底,派出5名學生參加,這是她練習兩年首次參加高水平賽事。不少同學像她一樣,是通過西南大學民族傳統體育社團才了解到這個“很有中國風”的項目,盡管經常要在三四十攝氏度的天氣下訓練,但越了解它越覺得可惜,“這么有魅力的項目,應該讓更多人知道”。
訓練艱苦,缺少賽事,校隊成員來來往往,一度只有隊長王家國“守空城”。在他看來,吸引年輕人加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,關鍵在于展現趣味性、增加比賽頻次,“這次運動會就讓我們重燃了干勁,第一次跟很多高水平運動員一起較量,發現自己有很多的不足,既激動又亢奮的感覺”。他羨慕廣西、貴州等地的訓練和比賽氛圍,“希望我們能加強交流,我們不想這么好的項目在自己手中斷掉了”。
撐一支竹竿為槳,踩一片楠竹作舟,這項發源于貴州赤水河流域的民間絕技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2011年第九屆運動會首次列入正式比賽后,首個一等獎獲得者是胡朝貴。據他介紹,在貴州,獨竹漂已經融入景區,和旅拍、表演等領域跨界融合,發展氛圍良好,但從體育項目發展的角度,他也期待能增加比賽及優化競賽形式,“比如增加4×60米接力等更有觀看性的方式”。作為凱里市下司民族中學的體育教師,他常會向學生講授獨竹漂課程,也常與湖南、廣西、海南等地選手切磋技藝,“這對于普及傳統體育項目是件好事”,他打算把自己在本屆運動會的比賽視頻給學生看,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這個項目。
廣西花炮隊隊長韋凱旋是柳州市柳江實驗高中體育教師。作為柳州市壯族搶花炮傳承人,他開發編寫出廣西第一本搶花炮校本教材,組織開展花炮教學上萬人次,在為廣西花炮隊培養大批運動員的同時,還向海南、湖南、河南等省市花炮隊輸送主力隊員。在他看來,因花炮對抗性較強,想在青少年中更廣泛地推廣項目,需要對規則進行適當調整,“先教給孩子一些基礎性的技能,以后競賽實戰就能更好地銜接上,有助于項目傳承發揚”。
“在運動會的推動下,各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得到更好傳承和發展的同時,也與現代體育相結合,豐富了傳統體育項目的種類和形式,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。”武漢體育學院中華體育精神研究院負責人黃莉表示,運動會不僅為各民族提供了文化展示與交流的平臺,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,增強了民族認同感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,還推動文化創新與融合,且隨著時代發展,運動會的作用也產生了變化,“現在的運動會除了繼續發揮上述作用外,還更加注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、體育精神的弘揚以及民族團結的深化。同時運動會也成了展示國家形象、推動全民健身和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平臺”。而運動會結束之后,如何讓少數民族體育進入多數人的視野,將成為一個需要長久關注的課題。
本報北京12月2日電
精彩推送
- 如何讓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入更多人的視野
- 關于馬拉松那些事:跑馬能“凍齡”?心率高能跑嗎?-中新網
- 吃銀杏果降壓降脂?喝醋能軟化血管?官方辟謠
- 同心故事丨邊陲朝鮮族民俗村的蝶變
- 古代如何收拾無良商家?輕則屁股開花,重則傾家蕩產
- 中華文化勃勃生機 多維度講好“何以中國”的山東故事
- 港樂已死?資深樂評人:不是超越才叫延續生命力
- 8大類家電新增10.2萬種,家電新品種你用過嗎?
- 方勵:人生苦短,及時追夢
- 烹飪名廚齊聚鄭州 上演“廚王爭霸”
- 醫保個人賬戶開啟跨省共濟功能
- 四川四姑娘山雙橋溝冬日如畫
- 深圳加快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城市
- 第92屆好萊塢圣誕大游行的“中國元素”
- 水果不宜加熱吃……是真是假?|謠言終結站
- 黃河流凌簇擁碰撞 奏響“大合唱”
- 老友學生憶童祥苓:他曾是幾億中國人心中的男神
- 暖氣不暖房東不管 租客該怎么辦
- 新疆紅其拉甫口岸正式進入常年開放
- 進一步規范農村客貨郵運營行為 乘客安心 貨物安全
- “搭便車”出事故如何擔責?最高法解答
- 開車不看手機到底有多難
- 廣西創新優質資源供給助力打造文化旅游強區
- 新疆首個中醫藥文化及野生植物司法保護基地成立
- 2024烏魯木齊半程馬拉松即將舉辦
- 恒小花:探索智能化技術的無限潛能
- 2024長城獎金級作品!「全站推廣」引領商家實現飛躍,定義行業新標桿
- 微眾銀行開展全民舉報活動,重拳打擊不法分子營銷電話擾民亂象
- 廣西第三十三個國際殘疾人日主題活動在南寧舉辦
- 臺灣大叔秦嶺“蝦客”行
- 2024中國定海東海云廊街舞邀請賽舟山落幕
- 浙江余姚:四明湖池杉林“紅”了
- 福建福州:公園彩虹步道引游人
- 福州鋦瓷匠人:在殘缺器物間修造藝術之美
- 2萬跑友競逐2024晉江馬拉松賽 肯尼亞選手包攬冠軍
- 貴陽一鄉鎮“周末特色集市”開市 市民搭乘公交熱鬧“趕集”
- 福建:爆笑小丑劇“引爆”傳統村落
- 重慶:金佛山178刨豬湯文旅消費季啟幕 民眾提前感受“年味”
- 7所“飛虎隊友誼學校”在新疆授牌
- 澳大利亞華裔青年大學生海南研習:找尋與家鄉的連接
- 京臺青年在卡丁車賽上演“速度與激情”
- 為吸引更多海外跑者參賽 上海馬拉松提前宣布2025年比賽時間
- 2024北京野鴨湖半程馬拉松激情開跑 燃動冬日之旅
- 超萬名跑者競速廣東陽江海陵島馬拉松賽
- 逾2萬名徒步愛好者穿越廣東丹霞山
- 吃火鍋玩“熊貓” 韓國隊混團世界杯上演絕佳松弛感
- 故宮文創融合館開館 打造無障礙文化體驗空間
- 2024黎平·中國侗年民族團結大巡游舉行
- 中國美術館全民美育系列展首場展覽聚焦基礎美術教育教師作品
- 溫州朔門古港遺址發布三大考古新成果
- 呈現別樣經典故事 北京人藝再演《霸王別姬》
- 1500名海內外選手“登頂”廣州塔
- 《八十天環游地球》主角木偶巡游香港銅鑼灣
- 從“十四冬”到“世界杯”中國北方小城揚名內外
- 差林差立·育昆:中泰電影產業合作如何深化文化理解實現共贏?
- 專家大咖齊聚成都為“雙碳”目標獻計獻策
- 恒生活:未來人工智能行業的新興趨勢
- 國乒迎混團世界杯“開門紅” 王楚欽:每個人的位置都很重要
- 上海入冬進程中斷 如深秋般好天氣延續-中新網視頻
- 從炫技到實用 北京人形機器人加速“成長”
- “柬埔寨國家日”活動在海口舉辦
- 【百萬莊小課堂】馬拉松賽前應做哪些準備?
- 國際雪聯單板滑雪平行大回轉世界杯在內蒙古開賽
- 探尋海絲之美 五千人徒步穿越世遺之城福建泉州
- 石家莊獲批華北地區最大試飛空域 助力低空經濟蓄勢“高飛”
- 何以中國|給孔子“發微信”,看禮樂“真人秀”,在山東,中式審美如何出圈?
- 從保護“1棵樹”到保護“1萬棵樹”
- 赴港游有多方便?粵港澳大灣區區域融合按下“加速鍵”
- 山東濟寧:文化“兩創”激發新活力
- 冰雪經濟“多點開花”打造新業態 “滑雪+”點燃民眾冬日熱情
- 女子曲棍球世界超級聯賽在大運河畔開賽,中國女曲贏得揭幕戰
- 數智引領 共繪縣域經濟數字化轉型新藍圖
- 西藏山南市文旅技能大賽:展行業風采 啟發展新程
- 原創音樂劇《將進酒》江西南昌上演
- 專家四川共話資陽濛溪河遺址考古研究工作
- 《揭陽大南海石化工業區產業發展規劃》發布
- 中國·浙江殘疾人未來科技運動會在杭州舉辦
- 理查德·克萊德曼2025新年鋼琴音樂會在貴陽上演
- 讀懂銀發群體新需求
- 實拍云南梅里雪山日照金山壯美景觀
- 劉夢婷和楊如意晉級大跳臺世界杯北京站自由式滑雪女子組決賽
- 霍震霆夜游錦江 點贊成都“幸福感”
- 考古基本確認魏家崖遺址為秦文公營建的都邑“汧渭之會”
- “趣玩香港·2024香港微型藝術展”在安徽合肥啟幕
- 更新鮮的藍莓:嵌入全球供應鏈助力秘魯經濟發展
- 交響樂《瑪納斯》音樂會充分體現中國音樂文化多樣性
- 新一批“浙商海外驛站”授牌 助力浙企“抱團出海”
- 中國內地居民赴葡語國家(地區)全系列投資稅收錦囊發布
- 四川阿壩:努力打造成為國家級清潔能源重要基地
- 紀錄片《南粵工匠》(第二季)舉行開播儀式
- 第四屆“絲路云端”中文歌曲大賽頒獎儀式線上舉行
- 廣西“網紅”城市挖掘地方特色 塑造新青年旅游目的地形象
- 第八屆廣州創投周啟動 促資本與產業“雙向奔赴”
- 天橋音樂劇盛典頒出21項年度最佳 《大狀王》成最大贏家
- 湖南安仁“鄉見課堂”田間開方 “智”援農業生產
- 世界浙商大會觀察:浙江經濟如何走出“國際范”?
- 浙江衢州:冀攜手海內外浙商促高質量發展
- 中國深圳創新創業大賽第八屆國際賽總決賽收官
- 廣西舉辦“僑味”美食節 歸僑美食吸睛
- 小恒數科:探索人工智能機器帶來的機遇